主页 > 新闻 >

复原百年技艺 “超级粉丝”让漳窑重生

2022-11-29 09:22 | 来源:未知

 “漳窑传统制作技艺有几十道工序,一环扣一环,哪一环都不容疏忽……”在福建省漳州窑克拉克瓷研究基地内,一位七旬老人向参访者详细介绍漳窑的历史与文化。

 
  老人林俊自称为漳窑的“超级粉丝”,位于漳州市平和县文峰镇宝桥村的漳州窑克拉克瓷研究基地就是他创办的。老人10多年潜心研究漳窑,终让漳窑重生。
 
 
  “漳窑出漳州。明中叶始制白釉色米器,其纹如冰裂……”清光绪二十年郭柏苍所著的《闽产录异》曾如是描述漳窑。漳窑器物,创烧于明朝前期,釉面呈米黄色冰裂纹,器形古朴大方,曾作为朝廷贡品,并在明清两代已被销往海外。
 
  一度辉耀“海丝”、惊艳世界的漳窑,至清末因贸易中心转移、战事不断等原因,而逐渐走向没落。现年73岁的林俊近日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感叹道,烟消火熄,传统制作技艺失传100多年,“真的很可惜,当时北京故宫博物院文物鉴定专家耿宝昌希望我去复原技艺。”
 
 
  “在古代,道教佛教的神像,多用漳窑技艺烧制。”非陶瓷世家出身却酷爱瓷器的林俊,初次接触漳窑是在20世纪80年代。在改革开放浪潮中,他下海经商办厂,支撑自己的收藏爱好。他出版《漳窑瓷器鉴赏》《汝窑遗珍》两本专著,分享他的收藏和研究。
 
 
  “传统技艺不可失传”,林俊在长达十多年的时间里,前往瓷都景德镇、德化拜师学艺,研究烧制技艺。“化验漳窑古瓷残片、釉的化学成分,研究窑炉怎么做、水车怎么设……那时脑子里都在想这些。”林俊说,“从没想过放弃,没成功就一直实验。”
 
 
  在林俊看来,传统制作工艺有几十道,最关键的环节,除了烧窑,就是寻矿。历经考察、实验,他发现了漳州东溪窑一带含微量元素的高岭土。
 
  一方水土出一方瓷。2009年,林俊将漳窑的传统生产工艺恢复,成功烧制了第一批漳窑瓷器。当年,漳窑传统制作技艺入选福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之后,林俊也被列为漳窑传统制作技艺的福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2015年,在米兰世博会上,林俊送展的漳窑作品《凌波仙子》获得中国传统工艺精品金奖。此外,他烧制的漳窑作品《堆贴龙纹方壶》《四羊方尊》曾相继荣获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金奖。
 
  对于父亲的艰辛,女儿林莹感同身受。如今,她继承父亲衣钵,致力于漳窑文化的传播。“父亲负责烧制,其它的事都交给我,开发产品、文创设计、学习技艺,我都会点。”
 
 
  林建慧被古瓷器魅力所吸引,拜林俊为师已一年多,“每一道工序都自己动手做,把土变成了精美瓷器,这个过程快乐又有成就感。”
 
 
  “工艺是金钱买不来的,弘扬传统技艺,更需年轻人加入。”林俊表示,有生之年,希望再做两件事情:一是出书分享制作技艺,“自己学艺走的弯路,不希望后人再走”;二是助力漳窑传统制作技艺申报国家级非遗,让世人知道“漳窑出漳州”,让漳窑成为漳州的又一张世界级名片。

编辑:小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