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新闻 >

博傻理论:蠢不可怕,别做最蠢的那个就行

2022-11-04 22:28 | 来源:未知

 1919年8月,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借了几千英镑去做远期外汇投机。仅仅过了四个月,他就赚了整整一倍,为此他欢喜不已,再一次借钱追加了投资。但是,三个月之后,他把之前赚到的钱和借来的本金输了个精光。

 
七个月后,凯恩斯又涉足棉花期货交易,这一次,他大获成功,不仅赚了一笔钱,还发现了一个投资心理学中的重要理论——“博傻理论”。
 
“博傻理论”是指在资本市场中,人们会完全不顾某种商品的真实价值,而愿意花高价购买,因为他们预期会有一个傻瓜花更高的价格从他们那儿把它买走。对此,凯恩斯举了一个关于著名科学家牛顿的例子:
 
1720年,英国的一个骗子创建了一家皮包公司。自始至终,无人知道这家公司到底是做什么的。但受当时的投机狂潮影响,当这家公司发行股票时,近千名投资者争先恐后把大门挤倒。没有多少人相信这家公司的股票估值,而是都预期会有更大的笨蛋出现,价格会上涨,自己能赚钱。有意思的是,大科学家牛顿也参与了这场投机,并且,最终成了其中最大的傻瓜。
 
投机与投资的区别在于投机行为的关键并不是预测投资对象的价值,而是判断是否有比自己更大的傻瓜。只要自己不是最大的傻瓜,赢利就不是问题。当然,如果找不到愿意出更高价格的傻瓜把物品买走,那么,最终拥有该物品的人就是最大的傻瓜。事实上,所有人都懂这个道理,即使是在资本投机最疯狂的时代,随便拉个投机者问一下,他也不会相信资本市场会永远繁荣下去。但假如再问一下人们会不会继续炒股或投机,答案也是惊人的一致:肯定会继续!
 
 
 
一方面明知道这“便宜的午餐”吃得并不会永远顺心,很有可能会被噎着,另一方面却还要拼命地吃,原因何在?道理很简单,大家都在“博傻”。
 
在股市中,“博傻理论”的表现尤为明显,甚至延伸出一个被称为“傻瓜赢傻瓜”的“博傻策略”,即在高价位买进股票,等行情上涨到有利可图时迅速卖出。这种“博傻策略”认为“高价之上还有高价,低价之下还有低价”。游戏规则也很简单,就像击鼓传花,只要不在鼓声停下的时候拿到花的人都会有利可图。
 
可以说,“博傻理论”告诉人们的最重要的一个道理是,在这个世界上,傻不可怕,可怕的是做最后一个“傻子”。
 
博傻行为其实也可以细分为两类,一类是感性博傻,一类是理性博傻。所谓感性博傻,是指在行动时并不知道自己已经进入一场“博傻游戏”,也不清楚游戏的规则和必然结局。而理性博傻,则清楚地知道“博傻规则”,只是相信在当前的状况下还有更多更傻的投资者即将介入,因此才投入少量资金赌一把。
 
在投机市场上,绝大多数投机者都是理性博傻,因此,对大众心理的判断就变得尤为重要。当大众普遍感觉到当前价位已经偏高,需要撤离观望时,市场的真正高点也就来了。“要博傻,而不是最傻”,这话说起来简单,但做起来不容易,因为到底还有没有更多更傻的人,是并不容易判断的。一不留神,理性博傻者很可能比感性博傻者更容易变成最大的笨蛋,因为感性博傻者是在不知不觉中进入博傻游戏的,一旦发现不对劲立刻会撤退,而理性博傻者则是摆明了要玩火或走钢丝,一旦判断失误,就会万劫不复。
 
所以,要参与博傻,必须对市场行情和大众心理有比较充分的研究和分析,并控制好心理状态。
 
所以,当进入资本市场的时候,一定要分清楚自己到底是在投资还是在投机。没有人喜欢被看成傻瓜,但是,一旦选择了参与投机,实际上,就等于已经把自己置于“傻瓜候选人”之中了。

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