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新闻 >
挽起袖子的“熊猫侠”
2022-10-08 16:25 | 来源:未知
从1个,2个,3个……到现在8万多人,越来越多的“熊猫血”人群自发加入中国稀有血型联盟,当有人需要血时,就会有——
挽起袖子的“熊猫侠”
阅读提示
“从1个、2个、3个……到现在已经有8万多人,相信未来还会有越来越多分散在全国各地的‘熊猫血’人群发现我们,加入其中,成为危难时刻挽起袖子的‘熊猫侠’。”
8月12日,一则求助信息出现在社交网络,在安徽合肥一男子病危,急需“熊猫血”救命。随后,该消息被转发到各地“稀友”群。求助信息就像集结令,很多人不约而同伸出援手,为挽救一个生命,奔赴一座城。
患者是李先生,发出这则求助信息的是其儿子李金璋。一个月前,原本身体康健的李先生突发疾病,紧急送到医院后,被诊断为心脏病,已经出现肺部积水、呼吸衰竭等症状,心脏供血能力不足,急需输全血和血小板。而此时一验血型才知道李先生是Rh阴性AB型血,属于俗称的“熊猫血”。
“别人需要,刚好我有,就来了”
“‘熊猫血’本来就很稀少,在国内大概只占千分之三,其中又具体分为Rh阴性A型、B型、O型、AB型,以及孟买、达菲等不同血型。”有医学经历的李金璋说。
好在医院有全血,家人只需联系愿意献血小板的志愿者。但由于对稀有血型群体并不了解,加上献血小板只能当场献,大家心里都打起了鼓。“上哪儿去找呢?人家愿意大老远跑过来吗?”这两个问题一直盘旋在李金璋的脑海中。抱着一线生机,他向媒体和红十字会求助,扩散信息。意料之外的是,信息发出的当天上午,他就接到了上百个电话。得到信息后,稀有血型者陆续从各地出发,奔赴阜阳。
最早到达医院的是安徽省太和县的陈艳,37岁。她是通过朋友知道有人求助的信息。“以前去别的地方献过,这次的信息就是上次接受献血的病人家属告诉我的。”在确认情况属实,且自己各方面条件也合适后,她当天就跟老板请假,买了第二天最早一班火车票,从太和赶往合肥。
临行前,她把两个年幼的孩子托付给父母。“得知我要去合肥献血,同事主动揽下我的工作。为节省路途费用,小侄女一大早骑电动车把我送到车站。下车后,在合肥工作的朋友又开车把我送到医院。” 陈艳说,“我去帮助别人,家人和朋友也在帮助我,他们的支持就是给稀有血型人群最大的鼓励。”
“别人需要,刚好我有,就来了。”在采访中,被问及为何大老远跑去帮助一个陌生人,38岁的卢斌一直重复着这句话,在他眼里,这是一件再自然不过的事。来自江苏苏州的他,当过两年兵,到部队时才知道自己属于稀有血型。这次是他退伍后第三次献血,前两次是去北京和陕西。
“希望更多人有完整的家庭”
卢斌看到求助信息是在8月12日晚上9点,下班到家洗漱完毕,躺在床上刷手机。之后,他与家属联系、跟公司请假、买车票、把身份证和充电宝装进背包……一气呵成,直到第二天上车后,看到车窗外不断映入眼帘的陌生风景,他才意识到,自己是去另一个城市帮助一个素昧平生的人。
8月13日早上,同时出发的还有当时在河南开封备考研究生的24岁女生宋嫣然,以及在安徽亳州做婚庆活动设计的24岁小伙刘要成等人。李金璋数了一下,最后到达医院的大约有10名志愿者。
“还有很多人想来帮忙,但电话核实后,有些是血型不对,有些路程太远来不及了。”李金璋说。经过检验后,最后能用的只有陈艳、卢斌、宋嫣然、刘要成4个人的血小板。
远在福建泉州的罗养生也是这次求助接力的参与者,因为路程远,他没能成行。他告诉《工人日报》记者,即便是稀有血型者,也不是想献就能献,需要身体健康没有疾病,连高血压都不行。为帮助更多的“稀友”,他长期戒烟戒酒,保持良好的作息。得知自己属于稀有血型后,他参与救助10余次,最近一次是到福建龙岩给即将生双胞胎的孕妇献血。谈及这些年的坚持,罗养生说:“就是希望更多人有个完整的家庭。”
“这次找血源这么顺利,除了要感谢媒体和各地血站的信息扩散,还要感谢中国稀有血型联盟。”李金璋说,很多志愿者是通过中国稀有血型联盟看到求助信息,他们也是联盟的成员。陈艳、卢斌、宋嫣然、罗养生都是中国稀有血型联盟的成员,而刘要成在这次献血后也成为了其中一员。
危难时刻挺身而出
2004年,一个真名叫王勇,自称“小龙”的人,发起组织中国稀有血型联盟,原因是他曾看到一条题为“一名白血病患者为Rh阴性血型,因找不到血源而放弃治疗”的新闻。“放弃治疗”深深刺痛了他的心,当时正在从事网站工作的他,通过网络论坛为全国“稀友”建立互助组织,目标是让需要血源的稀有血型患者无需再四处求助。
“从1个、2个、3个……到现在已经有8万多人,相信未来还会有越来越多分散在全国各地的‘熊猫血’人群发现我们,加入其中,成为危难时刻挺身而出,挽起袖子的‘熊猫侠’。”小龙说。罗养生是较早加入联盟的一批人,现在他已经成为联盟在福建的管理员。
每个联盟成员,既是稀有血型人群,是别人需要帮助时,会挺身而出拯救生命的“熊猫侠”,也是普通人,有着自己的工作,有着生活的酸甜苦辣。罗养成平时以贩鱼为生,记者联系到他时,他正在鱼货市场处理尾货。“28元一斤,50元两斤……”他一边回答记者的问题,一边回答顾客的问价,“该工作的时候工作,该去帮助别人的时候就去帮助别人”,这是他坚持的信条。
陈艳是一名配送员,她每天的工作是开着厢式货车,往周围乡镇送货。一年多前,她的丈夫在建筑工地干活时因意外去世,留下15岁的女儿和3岁的儿子。为了支撑家庭,她做了现在的工作,为了尽快把货送到客户手中,她每天凌晨4点半起床。
并不是每一个求助信息,最终都有美好的结局。在得到献血12天后,李先生的心脏还是停止了跳动,56岁的生命画上句号。李金璋说,结局并不圆满,但还是感谢这些“熊猫侠”,“在最需要的时候,义无反顾地奔赴而来”。
编辑:小编